为促进中国历史的宏观理论研究,从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中国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整体特性,更好地发挥历史研究的社会认知功能,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天津市社联于不久前在南开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形态及相关理论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3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近60名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与会学者们指出:历史学虽是一门实证性学科,但实证性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不能不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提炼;历史学作为一个学科,需要有自身的理论,个人的具体研究也需要有理性思维;对历史的态体性、结构性和长时段的宏观研究,永远是具有魅力的课题,也是提高史学研究整体水平所必不可少的。近一个时期以来,史学界比较注重微观实证研究,宏观理论探讨则相对不足,已经影响了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历史科学的发展呼唤理论思考,而本次研讨会重新提出“社会形态”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对于今后一段时期的我国史学研究的开展,具有导向性的意义。
在研讨会上,有学者对过去一个时期史学界出现轻视理论探讨的倾向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结果。有学者指出:尽管由于政治的影响,过去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开展中国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严重的失误和偏差;尽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国外的各种“主义”、“理论”纷纷涌入,时髦一时,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遇到了很大挑战,但从学术史的发展来看,它曾长期作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指导理论,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在今后的历史研究中,仍将保持其应有的地位并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完善。与会者还指出:过去数十年的史学研究和探索,虽然曾有过失误和偏差,但仍然具有真实的学术内容,取得了许多应该尊重和继承的学术成果,比如过去被誉为“五朵金花”的若干理论探讨,毕竟推动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许多研究课题的开展和有助于对许多具体历史问题认识的深化,不能一概抹杀,更不能因曾出现失误和偏差而否定辩证唯物史观的历史地位。
与会者还认为:必须认真学习、正确掌握辩证唯物史观的精髓,而不能将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论述视为简单化、公式化的教条加以机械地套用,更不能裁剪中国历史对经典作家的某些论断作“注经式”的诠释,而应该坚持辩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历史、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应该继续解放思想,吸收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引进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理论范式,正确应用于中国历史研究;但不能不加辨别地盲目引进、生搬硬套。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我们自身的史学理论建设,构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新的理论范式和解释体系,建立历史研究的新的“话语系统”。与会者同时也指出:大量认真、细致的实证研究,是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提升的基础,否则,理论探讨将流为肤浅、空疏的文字游戏。(上)